汪泓:在全球管理教育领域打响“中国品牌”
在30周年校庆之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以下简称“中欧”) 迎来了好消息。近日,2024年英国 《金融时报》 全球EMBA课程百强榜单发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获全球第一。此前,中欧在 《金融时报》 全球MBA百强榜单中已连续八年稳居全亚洲第一,在全球EMBA百强榜单中连续四年稳居全球前二。
从1994年在上海浦东起步,中欧开启了中国和欧洲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并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这一宏伟历程。而中欧也在短短30年里,走过了许多欧美商学院需要百年才能实现的发展历程。
“三十而立”,作为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共同创立的商学院,中欧是如何融入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进程并在期间发挥独特作用?面向未来,中欧设立了哪些新目标?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期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进行了专访。
开拓先行:在中国建一所世界级的商学院
回顾中欧创立的背景和初衷,汪泓将时间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彼时中国开启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这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伟大抉择,推动了经济活力加速释放,激发了社会对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巨量需求,促使中国决心引进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教育,培养现代化的高级管理人才。
在此背景下,1983年12月,中国和欧洲共同体紧密携手,推出中国—欧洲共同体管理项目(后更名为“中国—欧洲共同体管理中心”,即CEMI),成为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这便是中欧的前身。1984年9月1日,该项目首期MBA班开学,开创了国内MBA教育的先河,先后共培养了247名毕业生。
历经10年铺路筑基,时间来到1994年,中国的管理教育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
“当时的中国需要优秀的管理者来帮助中国融入整个世界经济,尤其是帮助解决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以及引入市场经济。历经10年开拓求索,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界到学界的锐意改革者,逐渐达成了一个清晰的共识:在中国,建一所世界级的商学院。”汪泓说道。
1994年11月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上海正式成立。
1995年3月13日,首届MBA班预科模块开课;1995年5月8日,首届MBA和EMBA班开学。这一全面拥有MBA、EMBA和高层经理培训三大课程的商学院就此扬帆起航。
在总结学院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时,汪泓强调:“没有中国经济的崛起,就不可能有如此深广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市场需求,当然也不可能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今日之局面。”
2001年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更为紧密。中国企业规模也随之扩大,面临管理挑战,管理者亟须汲取全球领先经验。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需求持续增加。中欧应时之需,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企业家,促进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的接轨和融合。同时,对于当时进入中国市场的全球企业而言,中欧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窗口。
30年来,中欧在课程、教学等方面持续革新,引领管理教育发展的潮流,打造了一张全球管理教育领域的“中国品牌”。
三十而立:开创中国管理教育史上数个“领先”
中欧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开创了中国管理教育史上的多个“领先”:率先开设全日制全英文教学MBA课程;率先开设EMBA课程;率先与海外商学院建立学生交换项目;率先签约引进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这些都为中国教育改革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截至2024年年初,中欧已拥有遍布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校友;447位校友在国内411家上市企业担任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等职务。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由中欧校友掌舵的企业达66家。
不仅如此,“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是中欧作为一所扎根中国的国际化商学院与生俱来的使命。”汪泓强调,中欧已形成在三大洲五地(中国上海、北京、深圳,瑞士苏黎世和加纳阿克拉)办学的全球化格局,国内三地校区“一体两翼”,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除此以外,中欧始终持续推动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院派遣学生前往欧洲进行交换学习和实习,并接收来自海外的交换生。2024年学院各课程的海外模块就达到了100多个,覆盖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20个国家和地区。中欧发起的“欧洲论坛”,在过去的 10 多年里,在布鲁塞尔、巴黎、伦敦、苏黎世、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城市成功举办了近30场,足迹遍布欧洲7个国家与地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企业家之间的互信与合作。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中欧案例中心成立,此后承建了“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截至目前,中欧案例中心已收录高质量教学案例3000多篇,服务国内院校达到120多家,并通过与哈佛案例库、毅伟案例库和欧洲案例交流中心等世界各大案例库战略合作,使中欧自主开发的案例进入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管理教育的课堂。
中欧不仅追求商业上的成功,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中欧长期围绕“企业社会责任/ESG”等关键议题展开知识研究与传播。自2018年起,学院连续7年发布《中欧CSR/ESG白皮书》,每年开展“ESG”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和鼓励广大校友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可持续商业赋能。
未来愿景: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国际商学院
汪泓向记者介绍,她开设了一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课程,平时经常和企业家们面对面交流。
“企业家们目前最为关心的,是中国企业如何既能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内卷),又能成功拓展海外市场,他们还强烈呼吁建立良性循环的竞争环境。此外,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地缘政治紧张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关注中国企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汪泓说。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她对企业家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要树立信心,强化变革思维,将自身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中。同时,要主动洞察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风口以及企业管理范式的变化。此外,企业应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杠杆,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汪泓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管理教育范式的转型,全球商学院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中欧将在五个方面持续发力、纵深推进。
一是倡导全球化发展理念,为中国与欧洲和世界的交融发展搭建平台。近年来,“逆全球化”兴起,“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对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交流、师资招募和国际招生带来了较大挑战。但中欧会坚持国际化办学,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应有贡献。
二是强化“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特色,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中欧将更好发挥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决策咨询作用,参与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进程。
三是践行ESG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商界领导者。中欧将持续帮助学生树立高于商业成功的追求,推动企业更多关注社会福祉和长期价值,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是不断加强学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对接,加强新商科建设。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欧将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推动“产学研用”的高效融合,更好满足企业家对于创新学习的需求。
五是继续推进八大战略,即站稳第一阵营、打造大师队伍、构建学术高峰、拓展培养体系、服务区域战略、搭建中欧交流平台、引领社会责任、赋能校友发展8个方面,提升中欧的品牌美誉度和全球影响力,实现“融合中国与世界的教育、研究和商业实践,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国际商学院”的宏伟愿景。
30年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诞生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成长于勇气、激情与开拓精神碰撞的年代,是时代发展的受益者、见证者和贡献者。展望未来,汪泓表示:“中欧将继续为中国与全球的经济文化交流搭建平台,为世界商业文明进步贡献智慧,为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国际商学院而不懈努力。”
来源 | 《中国经济周刊》